国标GB2811 安全帽基本性能要求
重量:普通安全帽不超过430g,防寒安全帽不超过600g;
尺寸:帽壳内部长:195mm~250mm;宽:170mm~220mm;高:120mm
~150mm。
帽舌:10mm~70mm
帽沿:≤70mm
距离:垂直间距≤50mm;水平间距:5mm~20mm;佩戴高度应为80~90mm
配件:需有吸汗带;帽箍需可调节等;应保证安全帽正常佩戴时的稳定性
冲击吸收性能:
5kg落锤从1m高度落下,经高温,低温、浸水、紫外线照射预处
理后做冲击测试,传递到头模上的力不超过4900N,帽壳不得有碎片脱落。
耐穿刺性能:3
kg穿刺锥从1m高度落下,经高温,低温、浸水、紫外线照射预处
理后做穿刺测试,钢锥不得接触头模表面,帽壳不得有碎片脱落。
下颏带的强度:
按照GB/T2812-2006中4.5规定的测试方法,下颏带断裂的强度
力值在150N-250N之间。
标识要求
1. 刻印、模压等的永久标识,必须包括:标准编号、制造厂名、生产日期(年月)、
产品名称、特殊技术性能(如有)。
2. 印刷、不干胶贴的标识,必须包括:制造商联系资料、保质期、适合头围大小、
适用不适用场所等。
国标GB2811 安全帽特殊技术性能要求
按照GB/T2812-2006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,
防静电性能:表面电阻率不大于1×109Ω。
电绝缘性能:泄漏电流不超过1.2mA。
侧向刚性: 最大变形不超过40mm,残余变形不超过15mm,帽壳碎片不得脱落
阻燃性能: 续燃时间不超过5s,帽壳不得烧穿。
耐低温性能:
经低温(-20℃)预处理后做冲击测试,冲击力值应不超过4900N,帽壳不得有碎片脱落。经低温(-20℃)预处理后做穿刺测试,钢锥不得接触头模表面,帽壳不得有碎片脱落。
欧标EN397 安全帽基本性能要求
间距:外部垂直距离(External vertical distance),应不高于80mm;
内部垂直距离(Internal vertical distance),不高于50mm;
内部垂直间隙(Internal vertical clearance),应不低于25mm;
水平间距(Horizontal distance),头盔的前方或侧方的水平间距不能小于5 mm。
佩戴高度(Wearing height),不能小于80/85/90 mm;
配件:帽衬应该包含帽箍和颈带;吸汗带从前额中心点到两端的长度不能小于100
mm;下颏带的宽度不能小于10 mm。
冲击吸收性能:
5kg落锤从1m高度落下,经高温,低温、浸水、紫外线照射预处
理后做冲击测试,传递到头模上面的力不能超过5.0kN。
耐穿刺性能:3kg穿刺锥从1m高度落下,经高温,低温、浸水、紫外线照射预处
理后做穿刺测试,钢锥不得接触头模表面。
阻燃性能:
续燃时间不超过5s,帽壳不得烧穿。
下颏带强度:
下颏带发生破坏时的力值应介于150N~250N之间。
标签:
在经过低温、高温、水浸和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后,仍然粘贴在头盔上并且
是清晰可见的。
标识要求
1. 刻印、模压等的永久标识,必须包括:标准编号、制造厂名、生产日期(年月)、产品名称、尺寸范围、材质缩写。
2. 印刷、不干胶贴的标识,必须包括:特殊性能(如有)、制造商联系资料、保质期、保养储存建议、运输包装的详细说明等。
欧标EN397 安全帽特殊技术性能要求
耐低温性能:将样品放置在-20℃±2℃或-30℃±2℃的温度调节箱预处理,做冲
击测试,传递到头模上面的力不能超过5.0kN;做穿刺测试,钢锥不得接触头模
表面。
耐高温性能:将样品放置在+150℃的温度调节箱中进行预处理做冲击测试,传递
到头模上面的力不能超过5.0kN;做穿刺测试,钢锥不得接触头模表面。
如果样品
符合此性能要求,应该标注在头盔的标签上。
电绝缘性能:按照规定的三种方法进行测试时(直接导电,横向电阻,表面电阻)
,泄漏电流不应超过1.2mA。
如果样品符合此性能要求(3类测试同时符合),应该
标注在头盔的标签上。
侧向刚性:按照规定进行测试时,最大变形不超过40mm,残余变形不超过15mm。
如果样品符合此性能要求,应该标注在头盔的标签上。
防熔融金属飞溅性能:按照规定进行测试时安全帽不应出现如下情况:
1)不应被熔融金属刺穿;
2)任何破损均需记录,垂直测量至安全帽底部平面的距离超过10mm;
3)经熔融金属飞溅后,安全帽在火焰放射下5s内发生燃烧。
国标GB2626-2006呼吸防护口罩标准
将面罩分为随弃式面罩、可更换式面罩和全面罩三类;
过滤元件分为KN类(过滤非油性颗粒物)和KP类(过滤油性颗粒物)。
国标GB2626 |
测试物质:NaCl
测试流速:85 升/分钟
|
防护等级 |
过滤效率 |
KN90 |
≥90% |
KN95 |
≥95% |
KN100 |
≥99.97% |
欧标EN149 呼吸防护口罩标准
欧标EN149分为FFP1, FFP2, FFP3等级, 可防护油性和非油性颗粒物。
欧标EN149 |
测试物质:NaCl和DOP
测试流速:95 升/分钟
|
防护等级 |
过滤效率 |
FFP1 |
≥80% |
FFP2 |
≥94% |
FFP3 |
≥99% |
美标NOISH 呼吸防护口罩标准
美标NOISH分为N类(防非油性颗粒物)、R类(限制性的耐油性颗粒物)
和P类(防油性颗粒物)。
美标NIOSH |
测试物质:NaCl
测试流速:85 升/分钟
|
防护等级 |
过滤效率 |
N95 |
≥95% |
N99 |
≥99% |
N10 |
≥99.97% |
国标GB2890-2009 呼吸防护面具标准
过滤件分类:普通过滤件P(表格所示)、多功能过滤件D(防护两种及以上类
型的过滤件)和综合过滤件Z(带有滤烟功能的普通过滤件或多功能过滤件)、
特殊功能过滤件T(防护本标准未规定的、由制造商特别指明气体或蒸气的过滤件)
类型 |
防护气体 |
防护对象举例 |
标色 |
A型 |
有机气体或蒸气 |
笨、苯胺类、四氯化碳、硝基苯 |
褐 |
B型 |
无机气体或蒸气 |
氯化氢、氢氰酸、氯气 |
灰 |
E型 |
二氧化硫和其它酸性气体或蒸气 |
二氧化硫 |
黄 |
K型 |
氨及氨的有机衍生物 |
氨 |
绿 |
CO型 |
一氧化碳气体 |
一氧化碳 |
白 |
Hg型 |
汞蒸气 |
汞 |
红 |
H2S型 |
硫化氢气体 |
硫化氢 |
蓝 |
综合过滤件需在以上标色基础上加粉色色条,且无间隔 |
质量:
滤盒(连接半面罩)总质量不应大于300g;滤罐(连接全面罩)总质量不应大于500g
标色:
色条需环绕一周,且宽度不应小于3mm。
面罩技术要求
一般要求:
边缘应平滑、应与面部紧密贴合、材料无毒无刺激性;
高低温适应性:
70±3℃,-30±3℃预处理后,无明显变形,连接部分正常。
阻燃性:
续燃时间不应超过5s
面罩泄露率:
全面罩不应大于0.05%;半面罩不应大于2%
GB24541-2009 机械危害防护手套标准
本标准修改采用欧洲标准EN388:2003《机械危害防护手套》(英文版),
本标准规定了机械危害防护手套的技术要求、测试方法和标识。
测试项目 |
测试要求 |
等级1 |
等级2 |
等级3 |
等级4 |
等级5 |
耐磨损性能(圈数) |
标准仪器持续速度下磨坏样品所需来回圈数 |
100 |
500 |
2000 |
8000 |
/ |
抗切割性能(次数) |
按同样速度连续来回切割,割断样品所需的次数 |
1.2 |
2.5 |
5 |
10 |
20 |
抗撕裂性能(N) |
用标准仪器拉伸,使样品开裂所需的力 |
10 |
25 |
50 |
75 |
/ |
防穿刺性能(N) |
用标准的锥子穿透样品的力 |
20 |
60 |
100 |
150 |
/ |
注:符合防穿刺性能要求的手套并不一定适合防护特别尖锐物体的穿刺,如注射器针头。 |
标识方面,手套的机械性能应该用以下图标并配上等级数字表示,
—— A对应耐摩擦性能
—— B对应抗切割性能
—— C对应耐撕裂性能
—— D对应耐穿刺性能
EN388 机械性危害防护标准
EN388是工业手套防护的欧洲标准之一,欧洲标准化委员会(简称CEN)在2003
年7月2日通过了最新版本EN388:2003的审批。该标准在手套通用标准EN420的
基础上规定了劳动防护手套的机械性危害防护的技术要求、试验方法、标志标识
和使用说明,适用于在机械危害方面的各种防护性手套,也可用来确定手套的防
冲击割伤和抗静电特性。
测试项目 |
测试要求 |
等级1 |
等级2 |
等级3 |
等级4 |
等级5 |
耐磨损性能(圈数) |
标准仪器持续速度下磨坏样品所需来回圈数 |
100 |
500 |
2000 |
8000 |
/ |
抗切割性能(次数) |
按同样速度连续来回切割,割断样品所需的次数 |
1.2 |
2.5 |
5 |
10 |
20 |
抗撕裂性能(N) |
用标准仪器拉伸,使样品开裂所需的力 |
10 |
25 |
50 |
75 |
/ |
防穿刺性能(N) |
用标准的锥子穿透样品的力 |
20 |
60 |
100 |
150 |
/ |
GB28881-2012化学品及微生物防护手套标准
1. 防护手套所采用的主体材料及辅助材料(如手套内衬、线、贴边等)均应无皮
肤刺激性或有损使用者的安全和健康;
2. 防护手套的设计与制造应保证手套各部主体材料厚度的均匀性;
3. 防护手套的设计与制造需考虑使用要求,令使用者在进行相关的作业活动中得
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操作灵活性;手套应便于穿戴和脱卸;
4. 防护手套的结构设计应与其它配套使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兼容
抗化学品防护 |
|
任意选出3液体,按规定方法进行测试,抗渗透性能不能低于2级 |
A. 甲醇 B. 丙酮 C. 乙腈 D. 二氯甲烷 E. 二硫化碳 F. 甲苯 G. 二乙胺 H. 氧杂环戊烷
I. 乙酸乙酯 J. 正己烷 K. 40% 的氢氧化钠 L. 96% 的浓硫酸
|
性能等级 |
1 |
2 |
3 |
4 |
5 |
6 |
分钟 |
>10 |
>30 |
>60 |
>120 |
>240 |
>480 |
EN374 抗化学品防护/或微生物防护标准
穿透EN374-2:化学品或微生物以非分子状态通过穿过多孔的材料、缝边、针孔
或手套的其他部位。
渗透EN374-3:化学品以分子状态通过防护手套材质的过程。渗透包括:吸附
,扩散,释放。
微生物防护 |
|
性能等级
液体渗透的合格质量标准。指数越高代表质量越差,指数越低代表质量越好。
|
1 |
2 |
3 |
4.0 |
1.5 |
0.65 |
抗化学品防护 |
|
表内到少3种化学品穿透时间>30分钟(XYZ 代表穿透手套所需时间> 30 分钟的3 种化学品的编码字母 |
A.甲醇 B.丙酮 C.乙腈 D.二氯甲烷 E.二硫化碳 F.甲苯 G.二乙胺
H.氧杂环戊烷 I.乙酸乙酯 J.正庚烷 K.40%的氢氧化钠 L.96%的浓硫酸
|
性能等级 |
0 |
1 |
2 |
3 |
4 |
5 |
6 |
分钟 |
<10 |
10 |
30 |
60 |
120 |
240 |
<480 |
国标GB20653-2006职业用高可视性警示服标准
警示服分三个级别,下表规定了三个级别警示服上可视性材料的最小使用
面积(单位:平方米);每个级别警示服应含有相应面积的基底材料和反光
材料,或者应含有相应面积的组合性能材料。
项目 |
3级警示服 |
2级警示服 |
1级警示服 |
基底材料 |
0.8 |
0.5 |
0.14 |
反光材料 |
0.2 |
0.13 |
0.1 |
组合性能材料 |
/ |
/ |
0.2 |
设计要求:
反光带宽不小于50mm,缚带上的反光带宽度不小于30mm,两
条反光带间隔不小于50mm。
色牢度:
按规定的方法测试及评定,耐摩擦色牢度(干摩和湿摩)不小于4级;
按规定的方法测试及评定,变色不低于4级,沾色不低于3级。
耐水洗、耐干洗、耐次氯酸盐漂白和耐热压色牢度均不低于3-5级。
标志:
在成衣衣领下沿和裤腰内侧部位应钉上厂名、商标及型号的标签;
外包装应注明货号、品名、号型、厂名、厂址、标准编号、名称、
出厂日期、性能等级和象形图(如下图)
|
X 表示警示服级别 |
Y表示反光材料级别 |
保养标签:应注明水洗或干洗说明,最多清洁循环次数应标注在“最多”字样
之后紧邻相应的清洁符号。
欧标EN471高可视性警示服标准
该性能要求包括材料的颜色,逆反射性能,最小使用面积及逆反射材料加在
服装上的位置等。警示服分为三个等级,每一等级的警示服上的警示材料的
使用面积最小值须满足下表的要求。警示服应有一定面积的基底材料和逆反
射材料,或有一个面积的双性能材料。
项目 |
3级警示服 |
2级警示服 |
1级警示服 |
基底材料 |
0.8 |
0.5 |
0.14 |
逆反射材料 |
0.2 |
0.13 |
0.1 |
双性能材料 |
/ |
/ |
<0.2 |
设计要求:
反光带宽不小于50mm,缚带上的反光带宽度不小于30mm,两
条反光带间隔不小于50mm。
色牢度:
按规定的方法测试及评定,耐摩擦色牢度(干摩和湿摩)不小于4级;
按规定的方法测试及评定,变色不低于4级,沾色不低于3级。
耐水洗、耐干洗、耐次氯酸盐漂白和耐热压色牢度均不低于3-5级。
标志:
所用的数字不小于2mm,象形图不小于10mm,数字和图像应是 识
别方法,本标准,图象和性能标准等。白底黑色。应包括名称、
商标或其它的制造商或其授权代表的识别方法,名称、商标或其
它的制造商或其授权代表的
使用说明:
如何穿戴,相关的不确切使用的警告,使用限期,如何
贮存,如何维护和清洁
常用服装面料
工作服多是涤纤维和棉纤维混纺,但需注意“涤棉”和“棉涤”,是两种不同
的面料。“涤棉”面料是指涤纶的成分占60%以上,棉的成分在40%以下,也
叫TC;“棉涤”相反,是指棉的成分在60%以上,涤纶的成分在40%以下,
也叫CVC。涤棉混纺纤维具有挺括、滑爽、快干、耐穿等特点,受各企业员工
的喜爱。目前混纺品种已由原先的65%涤纶与35%棉的比例发展成为65:35、
55:45,50:50、20:80等各种不同比例的混纺织物,可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,
1. 棉是各类棉纺织品的总称,它多用来制作时装、休闲装、内衣和衬衫。优点
是轻松保暖,柔和贴身、吸湿性、透气性甚佳。缺点则是易缩、易皱,外观上
不够挺括美观,在穿著时须时常熨烫。
2.
化纤是化学纤维的简称,是利用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纤维的纺织品。
优点是色彩鲜艳、质地柔软、悬垂挺括、滑爽舒适。缺点则是耐磨性
、耐热性、吸湿性、透气性较差,易产生静电。
国标GB6095-2009安全带标准
本标准规定了安全带的分类和标记、技术要求、检验规则及标识。
分类: 按作业类别分为围杆作业安全带(以W代表)、区域限制安全带以Q代表)、
(坠落悬挂安全带(以Z代表)。
1. 模拟人穿戴测试,腋下、大腿内侧不应有绳、带以外的物品,不应压迫喉部、外生
殖器。
2. 坠落悬挂安全带连同主带的接点应固定于佩戴者的后背、后腰或胸前,不应位于腋
下、腰侧或腹部。
3. 旧产品按规定方法测试,当主带或安全绳的破坏负荷低于15KN,该批安全带应报废
或更换相应部件。
4. 主带宽度不应小于40mm,辅带宽度不应小于20mm;护腰带宽度不应小于80mm,
长度不应该小于600mm。
技术性能要求:
1. 整体静拉力:围杆作业安全带不应小于4.5kn,区域限制安全带不应小于2kn,坠落
悬挂安全带不应小于15kn
2. 不应出现织带撕裂、开线、金属件碎裂、连接器开启,绳断、金属件塑性变形等现
象;
3. 安全带不应出现明显不对称滑移或不对称变形;
4. 模拟人的腋下、大腿内侧不应有金属件;
标识
永久标识:应包括产品名称、本标准号、产品类别(围杆作业、区域限制或坠落悬挂)、制造厂名,生产日期,伸
展长度,产品特殊性能(如有),可更换的零部件标识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。
每条安全带应配有一份说明书,内容包括:安全的适用和不适用对象,生产厂商的名称、地址、电话,整体报废或更换零部件的条件或要求,清洁、维护、贮存、穿戴的方法,日常检查的方法和部位,声明“旧产品,当主带或安全绳的破坏负荷低于15kN时,该批安全带应报废或更换部件”等。
欧标EN361-全身式安全带
高空作业时个人坠落防护系统由三部分组成,全身式安全带,防坠制动器,固定点(如连接扁带、杆、三角架等)。
安全带主要作用是分解转移坠落时产生的作用力及能量,保护人体安全。根据标准EN361,安全带上后背的金属挂点承载力应为15KN,并维持3分钟.
固定点是整个坠落防护系统的受力点,按照EN795-2012固定锚点标准,
承载力必须大于12KN(每增加1人加1KN),维持3分钟,需尽量位于高
处,以避免人员坠落时与地面或低层物体碰撞。防坠制动器是将安全
带与固定点链接的中间枢纽。可分为自锁型、减震型、导向型,选择
产品时需根据工作环境计算可能坠落高度,以确认所需的防坠系统。
国标GB21148-2007安全鞋标准
抗冲击性能:
在至少(200±4)焦耳冲击能量下,保护包头内最小间距符合
下表要求,且保护包头上不应产生任何贯穿材料的裂缝,即光线能透过裂缝。
耐压力性能:
安全鞋在(15±0.1)千牛压力下,保护包头内最小间距符合下表要求
鞋号 |
最小间距/mm |
≤225 |
≥12.5 |
230-240 |
≥13 |
245-250 |
≥13.5 |
255-265 |
≥14 |
270-280 |
≥14.5 |
≥285 |
≥15 |
防刺穿性能:
测试钉穿透鞋底四个不同点,穿透鞋底所需的力不应小于1100N;
欧标ENISO 20345 安全鞋标准
ENISO 20345是欧洲市场安全鞋的基础标准,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。基本
检测要求包括式样检测要求、成鞋基本检测要求、鞋帮检测要求、前/后帮衬里检
测要求、中底/鞋垫检测要求、鞋舌检测要求和外底基本检测要求。
标识 |
欧标ENISO 20345要求 |
S1 |
防砸、防静电、防油、后帮封闭、鞋跟吸收能量等 |
S1P |
S1 + 防刺穿 |
S3 |
S1 + 防水 + 防刺穿、防滑外底 |
HRO |
耐热300℃,持续1分钟,鞋底无熔融和龟裂 |
WR |
鞋帮高度水中重复弯折鞋子80分钟,鞋内湿润区域≤3cm2 |
HI |
耐热150℃,持续30分钟,鞋内温升不超过22℃ |
CI |
耐低温-17℃低温, 持续30分钟,鞋内温降不超过10℃ |
SRA |
在带釉瓷砖上选用皂液测试,压力400-500N,鞋头翘起7度 |
SRB |
在不锈钢板上选用甘油测试,压力400-500N,鞋头翘起7度 |
SRC |
SRA+SRB测试同时通过 |
抗冲击性能:
在至少(200±4)焦耳冲击能量下,保护包头内最小间距符合要求,且保
护包头上不应产生任何贯穿材料的裂缝,即光线能透过裂缝。
耐压力性能:
安全鞋在(15±0.1)千牛压力下,保护包头内最小间距符合要求。
防刺穿性能:
穿透鞋底和金属防穿刺垫所需的力不小于1100N;穿透鞋底和非金属防穿
刺垫所需的力不小于1100N下,穿刺钉钉尖应不能露出;